校園視窗


《校園視窗》編委會
主 編:徐雄
副主編:陳華曹瑋敏周婷婷陳鵬馬豆豆李曉楠胡巧庭徐罡韓悅
技術編輯:武昊
責任編輯:姜紫俊吳寧蕾
地 址: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四岔河上農新村43號
郵編:224151
聯系電話:0515-83262262
電子郵箱:snxxbgs@163.com

學生習作
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 05
春 06
家鄉(xiāng)的風俗 07
放風箏 08
植樹節(jié)有感 09
驛路走筆
綠蔭下的文明對話:中國生態(tài)智慧的傳承與交流 10
讓生命在春天綻放
攜手同行,共繪孩子成長藍圖 12
星光照亮的路 13

學校簡介

上海農場學校創(chuàng)辦于1951年9月,地處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上海農場境內,距上海約300千米,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三個分部,半個世紀以來學校的發(fā)展與農場的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經過“三代人創(chuàng)業(yè),五十年輝煌”也培養(yǎng)了無數人才。現有12個教學班,30余名教職工,服務對象主要是上海農場職工子女。學校占地面積38217.8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7506平方米,運動場面積9597平方米,綠地面積13964平方米,配備了完善的現代化教學硬件設備,已成長為所現代化的農村學校。
走進學校,迎面是一座“人之初雕塑,“人之初”的題詞是首任上海農墾局局長黃序周題寫的,它是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標志?!叭酥酢保侵袊幕瘜θ祟惖某趺佬拍詈推谕?,也是上海農場學校育人育才的不懈追求。“性相近,習相遠”,如果漢 元質的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會脫變。這對現代農場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以“人之初”為立校之魂,以“懷德、敏學、思行”為育人方向。辦學理念時刻鞭策著上海農場學校人去探索“教之道”
“教之道,貴以?!保@是學校創(chuàng)建新優(yōu)質學校的內在驅動。因此,學校提出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內容的創(chuàng)建項目《開展“新課模塊、復習課模塊、質量分析模塊”的教學》。學校旨在通過創(chuàng)建工作探索出一條適合農場孩子的教學之道,使他們全面均衡的發(fā)展,不負“人之初”的那份美好。
逐光而行,向陽而生
@ 佚名
在人生的旅途中,學生時代是一段充滿希望與挑戰(zhàn)的時光。它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更是心靈成長與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每一個學生都在這條道路上努力前行,尋找屬于自己的光芒。
學習之路,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課堂上,知識的傳遞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思維的碰撞和智慧的啟迪。每一次深入的思考,每一次對問題的探索,都是我們與知識的深度交流。我們在這里學會如何用知識武裝頭腦,如何用理性思考問題,如何用智慧去解決問題。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更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教育的意義,遠不止于知識的傳授。它更是一種引導,一種激勵,一種對未來的期許。優(yōu)秀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的同時,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荚嚨膲毫ΑW業(yè)的負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可能讓人感到迷茫和焦慮。但正是這些挑戰(zhàn),讓我們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如何在挫折中找到希望。每一次的挑戰(zhàn),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每一次的堅持,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過程。
同時,學生時代也是充滿溫暖和希望的時光。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有老師的悉心指導,有同學的相互支持。老師不僅是我們知識的引路人,更是我們人生的導師。他們用耐心和愛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鼓勵我們追求夢想。同學之間的友誼,也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共同成長。
逐光而行,向陽而生。學生時代是充滿希望的旅程,也是充滿挑戰(zhàn)的征程。讓我們在這段旅程中,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勇氣面對困難,用愛心溫暖他人。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方向。
春天
語文組胡巧庭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贝禾欤鹑缫晃簧衿娴哪Х◣?,用她那神奇的畫筆,輕輕一點,便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展現出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綠葉們在春天醒來,一片片綠葉上掛滿了小露珠。這些小露珠宛如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鑲嵌在綠葉之上。一陣微風拂過,小露珠從葉面滑到葉尖,一下子停住了,好像是在留戀這美麗的風景。那綠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璀璨奪目,仿佛每一片葉子都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它們或濃或淡,或深或淺,層層疊疊,交織出一片片綠色的海洋。在這片海洋中,小露珠們仿佛是靈動的音符,隨著微風的節(jié)奏,輕輕跳躍著,奏響春天的樂章。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其中最耀眼的就要數桃花了。還沒走近,你就能聞到絲絲香氣。雖然并不像桂花那么濃烈,卻沁人心脾,如同一位溫柔的少女,輕輕拂過你的心田。桃花的花瓣粉中帶白,中間還點綴著星星點點的花蕊,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一小朵、一小朵的桃花,貌似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它們或聚或散,姿態(tài)各異。有的花瓣全展開了,圍在一起像是在做游戲,它們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秘密;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美麗;有的還沒有完全開放,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低著頭,躲躲閃閃,卻又忍不住偷偷窺探著這個世界,各有各的姿態(tài),各有各的韻味。
走上用石磚鋪成的小路,時不時看見幾簇頑皮的小草,從縫隙里探出小腦袋迎接我們。這些小草仿佛是春天的使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我們春天的到來。它們雖然細小,但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綠油油的,嫩生生的,給這條小路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生機。道路兩旁的花朵千姿百態(tài),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把整個小路裝點得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時不時會有小蜜蜂和小蝴蝶來向她們問好,它們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忙碌地穿梭著,為這幅畫卷增添了幾分靈動與活力。蜜蜂們嗡嗡地叫著,仿佛在唱著春天的贊歌,蝴蝶們則如同彩色的精靈,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它們與花朵們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好的畫面。
田野上更是春意盎然。遠遠望去,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是綠色的波浪在翻滾。一串串青青的腳印,是春天寫給我們美好的詩行。這些腳印或許是一位農夫辛勤耕耘的見證,或許是一位孩子嬉戲玩要的痕跡,但無論它們是誰留下的,都充滿了春天的氣息。田野里,農民們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彎著腰,揮舞著手中的農具,播種著希望,期待著秋天的豐收。而那些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仿佛也在努力地生長著,想要快點長大,為這片田野增添更多的生機與活力。遠處,幾只風箏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它們或高或低,或快或慢,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在天空中傳遞著春天的信息。孩子們在田野里奔跑著,歡笑著,他們的笑聲回蕩在田野上空,與風箏的飄舞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日畫卷。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jié),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她用她的美麗與溫柔,喚醒了大地,喚醒了萬物,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與希望。讓我們在這個春天里,盡情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感受這溫暖的氣息,播下希望的種子,期待著收獲的季節(jié)。
教育者的破繭之思:當”不聽話”成為時代的考題
音體美組 徐 罡
在教師辦公室前,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年輕教師捧著教案快步走向教室,老教師握著保溫杯望向操場,而所有教育者眼中都映著同樣的困惑一一那些"不聽話"的學生。他們或是把試卷折成紙飛機,或是在作文本上畫滿涂鴉,又或是在課堂上堅持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畫面構成了當代教育最生動的隱喻:當傳統教育范式遭遇新時代的思維浪潮,教師該以何種姿態(tài)面對這場必然的碰撞?
一、解構"聽話"的認知迷思
工業(yè)時代的教育模板將"聽話"等同于"可控",這種思維慣性至今仍在校園里投下長長的陰影。標準答案崇拜、統一行為規(guī)范、同步思維節(jié)奏,這些教育傳統在數字原住民面前顯得愈發(fā)局促。當00后用代碼思維解構世界時,"聽話"的標準是否需要重新校準?
在人工智能實驗室里,那些總愛“鉆牛角尖"的學生往往能突破算法瓶頸;在創(chuàng)客空間里,"不按常理出牌"的組裝方式常常誕生驚艷作品。教育神經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正在經歷重塑,這種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天生具備挑戰(zhàn)現狀的沖動。將這種生命本能簡單定義為"不聽話",無異于給雛鷹的振翅貼上違規(guī)標簽。
二、教育范式的進化圖譜
傳統課堂的"靜聽模式"正在遭遇多維沖擊。某重點中學的物理教師嘗試將課堂改造成"問題交易所",允許學生用質疑兌換講解時長。結果發(fā)現,當"為什么必須用右手定則"的追問獲得充分討論后,電磁學原理反而在辯論中變得清晰可見。這種轉變印證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不是被灌輸的容器,而是需要腳手架搭建的認知大廈。
"出格"行為也許可以被重新定義為教學資源。當學生將歷史課改編成rap 演唱時,教師沒有制止而是提供專業(yè)指導,最終這成為理解宋詞格律的絕佳入口。這種教育智慧揭示:所謂的"不聽話"可能是未被破譯的學習密碼,需要教育者用專業(yè)素養(yǎng)進行解碼轉化。
建立教育同理心需要技術性突破。嘗試"角色置換日",讓學生輪流擔任教學設計師。當教師真正坐在學生位置完成自已設計的作業(yè)時,才驚覺那些"敷衍了事"的作業(yè)背后,是認知負荷超載的無聲抗議。這種體驗式認知打破了"懶惰學生"的刻板印象,讓教育設計回歸真實學情。
個性化教育不是浪漫口號,而是精密工程。站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區(qū),我們逐漸理解:那些"不聽話"的聲音,實質是教育系統需要升級的提示音。當教師放下“馴服者“的權杖,轉而成為認知導航員;當學校不再像精密鐘表般運轉,而成為多元智能的孵化場 , 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從工業(yè)文明向數字文明的范式躍遷。那些曾被視作麻煩的"不聽話",終將在教育者的智慧轉化中,綻放出創(chuàng)新時代的思維之花。
九 (1) 班 梅傲寒
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是不斷地嘗試、不斷地跌倒、再不斷地爬起,正是這些不止一次的嘗試,讓我們學會了堅持,讓我們收獲了成長。
回想起過去的自己,總是對跑步避之不及。每到當體育課上的一千米測試來臨時,我總會緊張地手心冒汗、雙腿發(fā)軟,看著身邊的同學猶如離弦之箭般沖出起點線,而自己卻只能勉強跟上隊伍,最終氣喘吁吁地落在最后。那時的我對自己的體能充滿了自卑,仿佛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跨越那看似遙不可及的終點線。
然而,我明白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地面對,才能戰(zhàn)勝心中的恐懼。于是,我下定決改變自己,開始了不止一次的努力嘗試。每天放學,我都會獨自來到操場,一圈又一圈地奔跑。汗水浸透了我的后背,呼吸也變得急促,但我從不停下前進的腳步。每當筋疲力盡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再嘗試超越一次,你將超越曾經的自我?!?/p>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日復一日的訓練,我的體能有了顯著的提升。當我再次站在那個跑道上,面對一千米測試時,我曾經心中的恐懼早已灰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自信與從容。隨著體育老師一聲哨響,我猶如脫韁的野馬奔騰而出,風在我的耳旁呼嘯,我不斷調整呼吸、保持節(jié)奏,一步一步向終點跑去。終于,我跨過了那曾經無法逾躍的終點線,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自己曾不止一次地努力嘗試,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滿足。
從那以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對挫折時,只有不止一次地努力嘗試,才能獲克服困難,收獲成長。
指導老師:曹瑋敏
教師評語:本文以跑步經歷為切入點,生動展現了你在面對困難時的堅持與成長。文章結構清晰,語言流暢,情感真摯,主題突出。通過具體描寫訓練過程,讓讀者感受到努力的意義。希望你繼續(xù)努力,不斷突破自我。
春
五(1)班張睿涵
春,是一個穿著花裙子的小姑娘,當冬伯伯離開時,她便悄悄地來到人間帶來了溫暖。
當春天到來時,春姑娘會通知每一只小動物。她叫醒了冬眠的蛇、青蛙、熊······讓它們都從長夢中蘇醒了過來,開始新一年的活動。她告訴燕子和蝴蝶天氣已經不冷了,收到信號的燕子和蝴蝶路陸續(xù)飛回北方,讓世界充滿了生機。
春天,萬物復蘇,一片片嫩綠的樹葉從樹枝上探出頭來,好奇地觀察著這個世界。地上的小青草也被陣陣春風喚醒了,一眼望去,大地就像鋪了一張綠地毯。淡粉的桃花爭香奪艷地開放出來,點綴著這綠油油的世界。冰漸漸地融化了,溪水一邊嘩啦啦地唱著歌一邊向前奔跑,迫不急待地告訴整個世界春天到了。氣溫也越來越暖和了,人們一個個都脫掉了厚厚的羽絨服換成了薄外套,帽子、手套、圍巾也不帶了,因為春天不再寒冷了。

春天,真是一個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我喜歡春天。
指導老師:曹蕾
教師評語:文章描寫細膩,將春天的絢麗、生機和希望展現得淋漓盡致。文字優(yōu)美且富有情感,結構合理。體現出小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借景抒情,是以前不錯的寫景佳作。

家鄉(xiāng)的風俗
六(1)班 裴沛祺
我雖然是出生在大豐,但祖籍是哈爾濱。這么多年我們家依然保留著哈爾濱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
哈爾濱的春節(jié)也算是北方春節(jié)的代言人之一。除夕夜,是我們最期待也最重視的一晚。
年夜飯是家家戶戶的重頭戲。一般來說,家里的"大廚"會在下午六點左右就開始為年夜飯做準備。一家人整整齊齊聚在一起享受,人們圍在桌前或是炕上,甚至人與人之間沒有

一點空隙,即便側身坐著也不亦樂乎。這么多人,要多做幾道菜,每做一道,就代表對下一年的美好祝福: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吉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這不光是吃菜更是在彼此祝福。
美食佳肴全部上桌也就到了八點左右,正好在那時,春晚開始播放。隨著聲“快看!春晚開始了!”,大人們手持一瓶酒,小孩子手拿一瓶飲料,干個杯,“儀式”就完成了。
吃完年夜飯,大家按照喜好各自聚成一堆,有吃零食打撲克的,有磕瓜子聊八卦的,有吃砂糖橘看春晚的·…..·其樂融融,好不快活。
娛樂到十一點時,就迎來了除夕夜的另一個高潮。所有人放下手中的事,聚在桌邊一起包餃子。男人們揉面、揪劑子,小孩兒們按劑子,女人們搟皮,老人們包餡兒。除夕夜的餃子餡兒不同往常,人們會往里面包硬幣或是包糖果。吃到硬巾的人將在新的一年里財源滾滾,吃到糖果的人將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當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時,必須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餃子,寓意新的一年合合美美,團團圓圓,萬事如意。
小孩們吃餃子的速度最快。不是因為他們吞得快,而是吃得少,這樣好早點兒去找自已的小伙伴放鞭炮。古時候人們會在跨年子時放鞭炮,吃餃子前放鞭炮或在煮餃子時放鞭炮,是為驅邪避災。但現在,人們放鞭炮更多是為了營造節(jié)日氛圍和辭舊迎新的儀式感,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仿佛綻放的煙花,就是我們絢爛的人生。
每個地域環(huán)境都有自己不同的風俗,正應了那句"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xiāng)風的”的俗語。
指導老師:馬豆豆
教師評語:裴沛祺同學的文章圍繞哈爾濱春節(jié)風俗展開,結構清晰,從除夕夜的年夜飯、看春晚,到包餃子、放鞭炮,各環(huán)節(jié)描寫生動,讓讀者真切感受到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將風俗與美好寓意相結合,使內容更具文化內涵。
放風箏
三(1)班王美琪
周六,春光明媚,暖風徐徐,正是放風箏的好天氣。小紅、小明和小華一起去公園的草地上放風等。
小明和小華開始放風箏了,只見小明一手拿著線軸,一手拽著風箏線,飛快地向前跑去,一邊跑,一邊喊:“小華,快放手”。

小華聽見了,趕緊把手里拿著著一只漂亮的燕子風箏,用力的向空中拋去。風箏迎著風一下子就飛高了。
風箏越飛越高,一旁的小紅手里拿著美麗的蝴蝶風箏,笑瞇瞇地扭過頭,對小華說:“小華,能幫我也放一下風箏嗎?小華說:“當然可以啦!”小華開始幫小紅放風箏了。
遠處,一家三口也在放風箏,小男孩手里拿著線軸,拉著風箏線,仰望著天空中自己的風箏,爸爸媽媽站在一旁,欣慰地看著自己的兒子。此時他們心里一定在想:看,咱家的寶貝已經會自已放風箏了。他們一家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不一會兒,天上的風箏越來越多,各不相同,有美麗的蝴蝶風箏、燕子風箏、還有三角形的金魚風箏…...各種各樣的風箏飛在天空中,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美麗的風箏啊,你帶著美好,帶著希望,飛向更燦爛的明天吧!
指導老師:王紅珍
教師評語:你觀察細致,將放風箏的畫面描繪得生動有趣。文章主題突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表達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對放風箏孩子的動作描寫生動具體,如“拿、拽、拋、拉”等動詞運用恰到好處,畫面感十足,充分展現了孩子們的活潑與快樂。
植樹節(jié)有感
四(1)班徐華坤

今天是植樹節(jié),陽光像媽媽的手一樣溫柔地撫摸著大地。我和朋友們排著歪歪扭扭的隊伍,像一群剛學會走路的小鴨子,跟著鄰居王爺爺走去。
山坡上已經挖好了許多小土坑,像一個個等著裝禮物的小口袋。我和好朋友小明分到了一棵小樹苗,它的樹干只有我的手指那么粗,嫩綠的葉子在風中輕輕顫抖,好像有點害羞似的。
要先把樹苗扶正?!编従油鯛敔數穆曇魪那懊骘h過來。我趕緊蹲下身子,用手輕輕扶住小樹苗,小明則拿著鐵鍬往坑里填土。他的動作笨拙得像只小熊,泥土灑得到處都是,有幾粒還調皮地跳到了我的白球鞋上
”哎呀! 我忍不住叫出聲來。小明漲紅了臉,結結巴巴地說:"對、對不起."看著他手足無措的樣子,我突然想起上周我不小心打翻他的墨水瓶,他也是這樣原諒我的。于是我搖搖頭說:"沒關系,等會兒擦擦就好啦。
填完土,我們開始給小樹苗澆水。清涼的水流進土壤里,發(fā)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好像小樹苗在開心地喝水。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畫出一塊塊金黃色的光斑有只小螞蟻從光斑上爬過,像是在走金光大道。
“你們說,等我們畢業(yè)的時候,這棵樹會長多高?。俊靶∶魍蝗粏柕?。我仰起頭看了看蔚藍的天空,想象著小樹苗慢慢長高的樣子:”應該會比我們還要高吧!到時候我們回來看它,它一定會搖著樹枝跟我們打招呼的。“
回去的路上,我的手上還沾著泥土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去年春天,爺爺帶我在老家種的那棵梨樹。現在它應該已經開花了吧?突然明白過來,原來植樹不只是種下棵樹,更是種下一個希望,一個約定。
風兒輕輕吹過,我好像聽見山坡上的小樹苗們在竊竊私語。它們一定是在商量,等夏天來臨的時候,要怎樣用茂密的樹葉為我們撐起一片陰涼呢。想到這里,我的心里像揣了個小太陽,暖烘烘的。
指導老師:曹蕾
教師評語:這篇習作生動展現了孩子眼中的植樹節(jié),充滿童趣與溫情。小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將樹苗比作"害羞的孩子",把土坑比作"等禮物的小口袋",展現出純真美好的想象力。文中同學間互相體諒的細節(jié)和展望未來的對話,自然流露出孩子們純樸的情感。結尾由植樹聯想到與爺爺的回憶,升華了"種下希望"的主題,既有生活氣息又富有詩意。全文語言活潑清新,比喻貼切可愛,完美呈現了孩童特有的觀察視角和天真爛漫的內心世界
綠蔭下的文明對話:中國生態(tài)智慧的傳承與交流
一(1)班王北辰家長
在云南哀牢山的深處,哈尼族人用1300年的時間精心雕琢出一片生態(tài)奇跡。這里,森林、村寨、梯田和水系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畫卷。森林在山頂扎根,像是天然的綠色屏障,守護著這片王地。雨水被森林吸收,經過層層過濾,化作涓涓細流,滋養(yǎng)著下方的梯田梯田層層疊疊,宛如大地的階梯,不僅種植著農作物,還巧妙地攔截水流,減少水土流失。這種“人種樹、樹養(yǎng)水、水潤田”的循環(huán)智慧,是哈尼族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和運用,更是中國傳統生態(tài)哲學的生動體現。它與當代的海綿城市理念跨越時空呼應,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在深圳灣紅樹林保護區(qū),文明的對話正在悄然展開。觀鳥棧道上,中學生志愿者們用多語言向國際游客講解著生態(tài)知識。他們胸前的校徽在陽光下閃耀,手中的樹苗充滿生機,成為文明交流的新符號。這些年輕的志愿者們,用行動傳遞著中國對生態(tài)保護的重視和熱愛,讓世界看到中國青少年的擔當與活力。而中國近年向非洲派遣的“綠色使者”,在撒哈拉南緣推廣的菌草技術,更是讓“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在異域土壤生根發(fā)芽。這種綠色外交,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重塑了全球生態(tài)治理的話語體系,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在生態(tài)保護領域的積極貢獻。
今天,在上海農場學校,老師們帶著小學生種下了一顆顆希望之樹。孩子們在春天的陽光下,親手將小樹苗植入泥土,期待它們茁壯成長。這些小樹苗,不僅是對自然的熱愛,更是對未來的希望。老師們希望小朋友們能像小樹一樣,在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這不僅是對下一代的期望,更是對中國生態(tài)智慧的傳承與延續(xù)。
從哀牢山的古老梯田到深圳灣的觀鳥棧道,從非洲的綠色使者到上海的希望之樹,中國在生態(tài)領域的每一步都凝聚著智慧與擔當。這是一場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文明對話,它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生態(tài)哲學的魅力,更彰顯了中國在全球生態(tài)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讓我們攜手共進,用綠色的智慧和行動,守護這片美麗的地球家園。
讓生命在春天綻放
三月春風拂面,我們迎來了兩個充滿生命意義的節(jié)日:三八婦女節(jié)和植樹節(jié)。這兩個節(jié)日看似毫無關聯,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教育內涵。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里,我們不僅要贊美女性的偉大,更要思考如何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教育的沃土中茁壯成長。
婦女節(jié)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力量。從古至今,無數女性用智慧和堅韌書寫著生命的華章。居里夫人在實驗室中探索科學的奧秘,張桂梅校長在大山里播撒教育的種子,她們用行動詮釋著生命的價值。教育工作者應當從這些杰出女性身上汲取力量,用愛心和耐心澆灌每一棵幼苗,讓每個孩子都能綻放獨特的光彩。
植樹節(jié)則教會我們教育的真諦。種下一棵樹,需要選擇合適的土壤,給予充足的養(yǎng)分,更需要長期的呵護。教育也是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需要因材施教,需要耐心等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生命,而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
在校園里,我們應當創(chuàng)造更多讓生命綻放的機會??梢越M織學生參與植樹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生命的成長;可以開展"感恩母親"主題活動,讓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可以舉辦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校園生活,更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課本之外的知識。
教育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yè)。家長、教師、社會工作者都應該成為園丁,用愛心和智慧培育下一代。我們要像對待幼苗一樣對待每個孩子,給予他們充足的陽光和雨露,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信心和力量。
生命的意義在于綻放,教育的價值在于成全。讓我們在這個春天里,用心感受生命的力量,用愛澆灌教育的花園。相信只要我們用心耕耘,每一個生命都能綻放出最美的花朵,為這個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希望。
攜手同行,共繪孩子成長藍圖
七(1)班孫瑞彤家長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庭和學校如同兩股強大的力量,共同塑造孩子的未來。作為家長,能夠在??戏窒碜砸训挠齼航涷灒疑罡袠s幸。今天,我想重點探討家庭與學校如何攜手合作,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成長環(huán)境。
每次參加學校的活動,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學校為孩子們的成長所付出的努力。老師們不僅在知識傳授上追求卓越,更注重孩子們品德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在課堂上,老師們用智慧點亮知識的燈塔;課后,他們又像知心朋友一樣,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和比賽,為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挖掘自己的潛能,展現自我。就像上次孩子參加科技節(jié)和藝術節(jié)活動,這背后離不開學校的精心組織和老師的悉心指導。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是孩子心靈的港灣。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無聲的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氛圍。每晚的親子共讀時光,讓孩子沉浸在故事中,不僅詞匯量得到增長,對世界的好奇心也愈發(fā)強烈。當孩子犯錯時,我們選擇耐心溝通,而不是嚴厲斥責。我們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讓他們明白是非對錯,同時感受到尊重和關愛。我們還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從掃地、洗碗等小事做起,讓孩子懂得責任和擔當,明白父母的辛勞,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之心。
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家長應該主動與老師溝通,分享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反饋孩子的進步和新問題,讓雙方對孩子有一個全面而立體的了解。學校組織的家長課堂,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育兒經驗和知識,拉近了家校之間的距離。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棵幼苗成長為大樹,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的呵護和澆灌。學校為孩子提供了知識的養(yǎng)分和成長的土壤,家庭則給予孩子溫暖的陽光和穩(wěn)固的根基。讓我們攜手合作,用愛和耐心為孩子書寫美好的未來,幫助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穩(wěn)健前行,綻放出絢麗的花朵,成為有知識、有品德、有擔當的社會棟梁。愿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之光,永遠照亮孩子逐夢的征程。
星光照亮的路
八(1)班 楊越程家長
廚房的紗窗漏進一縷斜陽,照著砧板上半枚雕壞的蘋果。兒子正試圖刻出北斗七星的形狀,為明天地理課的天文模型準備材料。刀尖在果肉上打滑,他鼻尖沁出的汗珠讓我想起他七歲時捏著蠟筆涂鴉的模樣一一那時他總要把太陽畫成方形,認真地說:“這樣就不會滾下山了。”
他的書包里常年備著兩種便簽:粉色記錄班級事務,藍色譽抄自己的錯題。偶爾飄落的紙片上能看到稚嫩的管理哲學:“有同學上課走神,或許該把他的座位調到窗邊李樹下”。我悄悄把這些便簽夾進烘焙食譜,面團發(fā)酵的時光里,它們像隱秘的星圖,勾勒出少年獨自摸索的軌跡。
去年暴雨夜,他執(zhí)意騎車去學校檢查門窗。我在陽臺上望著雨幕中搖晃的手電筒光點,如注視微弱的螢火飄向黑暗深處。兩小時后他渾身濕透回家,卻興奮地攤開掌心:三顆從漏雨走廊救下的蝸牛,正在他溫熱的掌紋里緩緩伸展觸角。“它們爬到作業(yè)本上會被值日生掃走的?!彼廾系乃檎凵涑雠_燈光,仿佛墜著一串小小的彩虹。
如今他的書架上多了本《中學生領導力培養(yǎng)》,扉頁里別著去年教師節(jié)收到的銀杏葉書簽。那些曾經需要我逐字批改的班務計劃,漸漸變成了他電腦里條理分明的PPT,標題頁永遠畫著笨拙卻溫暖的班級LOGO 朵云托著星星,他說那是“所有同學的夢想”。
窗臺上的多肉不知何時抽出了花劍,細小的白花在夜風里搖晃。我不再幫他調整書桌方位,就像不再糾正他刻壞的蘋果星星一一有些光芒,正是在笨拙的嘗試里才顯得格外動人。原來真正的陪伴,是守護那些看似笨拙的棱角,直到它們自己發(fā)出光來。
蟬鳴漸起的夏夜,他指著自己設計的班級星空圖說:“這顆最亮的代表媽媽。我笑著指向角落微弱的光點:“那該是我?!彼麚u頭,把整個圖紙覆在臺燈上。暖黃的光暈里,每一顆星星都帶著毛邊,卻因此連成了溫柔的銀河。
主編:徐雄
副主編:陳華 曹瑋敏 周婷婷 陳鵬 馬豆豆李曉楠 胡巧庭徐罡韓悅
技術編輯:武昊
責任 編輯:姜紫俊 吳寧營
地 址: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四岔河上海農場上農新村43號
郵編:224151
聯系電話:0515-83262262
郵 箱:snxxbgs@163.com